夜色浓,寝殿内灯火暗淡,微弱的烛火印照在床幔之上,勾勒出一副春景忽明忽暗。
床顶的雕花非常繁复,但李妙妙什么都看不清,只在起伏和摇晃中感觉到那床顶的雕花异常绚丽且色彩浓重。
李妙妙闭上眼睛,任凭身子内的涟漪波动。
后半夜,寝殿的房门被人拉开,赵伯承一身白色的内袍走出来,略微潮湿的发缕垂着,在月光下的眉目俊美,像是镀了一层浮光。
守夜的婢女低着头恭声,“殿下。”
赵伯承没言语,径直离开。
他是准备去上早朝,尽管昨日他大婚,按理应该休息,但赵伯承觉得根本没必要因为成个亲而耽误朝政。
李妙妙还在睡,睡得很沉。
守夜的婢女抬眸悄悄看了一眼寝殿内,然后仔细把房门关上了。
次日,李妙妙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才醒,她觉得自己好像是做了个梦,梦里面全都是水。李妙妙睁开眼睛,目光所及就是雕花的床顶,她略偏头,然后看到地上扔的乱七八糟的红盖头、珠花,以及嫁衣。
李妙妙没来由又想起昨天夜里发生的事情,她闭了闭眼睛。
十日前,李妙妙是被强行绑上了花轿,那是她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的第三天。说实话她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搞清楚是个什么情况。只依稀记得是一个姓韩的将军把一柄刀架在她的脖子上,然后对她凶巴巴地道:“本将军现在给你两条路,一、当公主,嫁藩王,一辈子荣华富贵。二、本将军现在就一刀杀了你。”
后来的事情李妙妙就记不清了,因为韩将军怕她跑路给她下了药,李妙妙全程都是迷迷糊糊的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进入齐国的都城,有婢女给李妙妙拿了解药,李妙妙才又堪堪清醒。
婢女跟李妙妙说,齐国与梁国常年战乱,但因为齐国的军事实力强大,梁国经常被齐国按着锤。今年梁国皇帝派出使臣向齐国求和。这其中除了要向齐国上贡巨额的金银财宝之外,还有梁国的嫡公主敬安公主也一并送去了齐国和亲。但敬安公主的青梅竹马一路跟随送亲的队伍追到了齐国,然后趁着护卫军和公主在郊外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,让公主的贴身婢女做掩护,直接把公主给救走了。
公主丢了,送亲的将军人也慌了。他立刻派人出去寻找,但没找到公主,倒是找到了与公主有五分像的李妙妙。
婢女帮着韩将军哄骗李妙妙,说韩将军既然能让她当公主,就会保证她不被人拆穿。而且她要嫁的人是个病秧子,很快就要死了。到时候整个王府李妙妙说了算,一辈子荣华富贵衣食无忧,还不用受人约束,岂不是一件很好的事?
李妙妙真是信了这些人的邪。
大婚当夜,李妙妙发现她的夫君晋王赵伯承压根儿就不是病秧子,而且不仅不是病秧子,还很不好相处。除了长相十分俊美之外,压抑地气场能让人不敢抬头。
李妙妙是个小怂包,在“硬刚”和“活命”之间选择了后者。
李妙妙默了一秒,起身走下床朝着寝殿的门口走过去。
她将门扉一推。
“……”
李妙妙目光所及就是一片白玉色的长袍,往上看,削尖的下巴,再往上,薄薄的嘴唇,再往上,高挺的鼻梁,最后目光相交,是一双漆黑且深不见底地眸子。
赵伯承压根儿就没想到李妙妙会忽然走出来,而且衣衫不整。他高大的身躯把李妙妙挡得严严实实,然后往新房里走了一步,李妙妙紧跟着往后退,他再进,她再退,直到赵伯承迈进门槛,然后大手一拉,新房的门重新关上了。
李妙妙:“……”
赵伯承略过李妙妙径直走到软榻上坐下,李妙妙还杵在门口。
赵伯承不动声色将她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,她垂着头,看上去有些怕他。
赵伯承收回目光。
李妙妙这才抬眸看了赵伯承一眼,但只是一眼便又赶紧移开。
赵伯承的语气很淡,“你这是准备去哪?”
李妙妙:“……没。”
赵伯承:“……”
他顿了顿,又看向衣衫不整的李妙妙,“下次,不准穿成这样往外跑。”
李妙妙闻言垂眸顾了自己一眼,中衣的领口还开着,露出里面一片雪白地春光。
李妙妙赶紧用手把领口遮住了。
赵伯承:“……”
“换好衣服,出来用膳。”
赵伯承随即便起身离开,但走到门口却又顿住脚步,他没转身,只是背对着李妙妙,“既然你已经嫁给本王,本王就会好好待你,不必害怕也不必拘束。”
赵伯承话落便继续迈步离开。
一刻钟后,李妙妙在婢女的服侍下穿衣洗漱,然后又跟着婢女去了内殿用膳。
赵伯承已经坐在餐桌前,桌子上满满当当摆着丰盛的早膳。
赵伯承抬眸扫了李妙妙一眼,李妙妙便老老实实地坐到了餐桌前的椅子上。
韩将军跟李妙妙交代过,她跟真正的敬安公主有五分像。齐国皇帝以及晋王赵伯承都只见过敬安公主的画像,所以,他们不会从外表就怀疑李妙妙的身份。但李妙妙的行为处事不能出错,比如,她要变得跟真正的公主一样,端庄得体。
李妙妙只能端着架子装人设,等着婢女给她布菜。
一顿饭,赵伯承吃得慢条斯理,李妙妙也只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往嘴巴里面塞,但她塞得速度极快。婢女是王府里长大的,她很熟练伺候布菜,但她第一次布菜的速度赶不上主子吃的速度。
婢女:“……”
赵伯承慢悠悠从头到脚打量了李妙妙一番,但他什么也没说,继而放下筷子起身离开了。
初来乍到,李妙妙很不适应,所以小心翼翼,畏畏缩缩。赵伯承一走,她又赶紧往嘴里塞了两个肉丸子便也不再吃了。
伺候李妙妙的婢女名唤芸双,李妙妙便向芸双打听了一下赵伯承。
芸双告诉李妙妙,齐国的皇帝其实只有三岁,原本是轮不到他这个奶娃娃当皇帝的,但齐国的先帝是突然驾崩,没立太子,所以各路皇子们便开始争夺皇位了。
首先是楚王,他是皇长子,按道理讲,他最有资格当皇帝。但楚王资质平庸,还喜欢学前人玩什么三让之礼,于是,他一谦虚不要紧,众大臣直接道:既然楚王自觉不能堪当大任,那就算了吧。
楚王:“……”
楚王出局之后就是二皇子康王,但康王是个草包,齐先帝活着的时候就看他不顺眼,所以,压根儿就没人拥护他。
康王:“……”
康王出局之后,就是三皇子惠王以及四皇子成王了。原本,他们两个是能挑一个出来当皇帝的,但他们手底下的人谁也不服对方拥护的皇子当皇帝。结果,惠王和成王还没撕破脸,惠王手下的护卫军和成王手下的护卫军就已经在皇宫外面打了起来。
众大臣一看这样不行。
现在齐国外面还有梁国和周国两个敌对国,为了皇位引发内部战争,齐国不是自取灭亡?于是,众大臣商议,惠王和成王谁都不立。
齐先帝一共就五个儿子,前面四个都出局了,就轮到了五皇子身上。但五皇子那年只有三岁,于是,五皇子登基那天,众大臣一起给五皇子推举了四个辅政大臣,也就是五皇子的四位哥哥,楚王、康王、惠王、成王。
年轻的太后人都麻了,她的儿子好像当了皇帝,又好像没有。别的小皇帝有一个辅政大臣就够头疼了,而她的儿子有四个……
不过,四位辅政大臣同时辅政的盛景并没有持续多久。小皇帝登基之后的两年里,先是康王莫名其妙病逝,紧接着惠王毒死了楚王,成王打着要为楚王报仇的名义问罪惠王,惠王便直接跟成王打了起来。
太后见此情形,抱着年幼的小皇帝窝在正阳殿里吓得直哭,因为太后心知肚明,不管是成王赢还是惠王赢,他们娘俩的性命都将不保。
这时,丞相向太后进言,说不如把远在边境守边关的晋王赵伯承召回来勤王。
赵伯承不是皇室宗亲,他之所以能当晋王,完全是因为当年赵伯承的父亲曾在战场上救过先帝的命,先帝与赵伯承的父亲结为异姓兄弟,这才把赵伯承的父亲封为了异姓王,而赵伯承也世袭了王爵。
丞相说,让赵伯承进京勤王对太后母子没有任何威胁,因为齐国的江山姓谢,赵伯承撑死了就是个权臣。
太后闻言大喜,连忙召晋王赵伯承回京。而赵伯承也不负所望,直接带兵杀了想要造反的成王和惠王,自此,赵伯承便成了齐国唯一的辅政大臣。
李妙妙懂了。
坏消息+1:这个晋王赵伯承是齐国的权臣,而且是个狠角色。
坏消息+1:这个狠角色是她的夫君,她要伺候。
坏消息+1:这个狠角色很不好相处,但她要天天相处。
坏消息+1、+1、+1、+1……
李妙妙默了一秒,然后彻底沉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