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展当天,艺术学院中央展厅挤满了人。评委、学生、媒体记者和艺术爱好者们在各展位间流动,形成彩色的漩涡。罗森涛站在程唯的空展位前,不断查看手表,还有二十分钟评委会就要开始打分,而主角却不见踪影。
“接电话啊,混蛋!”罗森涛对着无人接听的手机咒骂。这已经是今天第七通未接来电了。自从五天前程唯从邓寄公寓回来,他就几乎消失在仓库工作室里,只偶尔发些含糊的消息说“在准备惊喜”。
“程唯同学还没到?”评委会主席Chan教授皱眉询问,“按照规定,缺席将自动取消评奖资格。”
张可妮从人群中挤过来,手里拿着一个信封:“邓寄让我转交的。说他们需要延迟半小时。”
“他们?”罗森涛挑眉,“邓寄也参与?他不是去美国……”
张可妮神秘地笑了笑:“看来计划有变。”
此时,距离艺术学院两公里外的仓库里,程唯和邓寄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。巨大的环形装置占据了工作室中央,与之前的《色彩频率》不同,这个新作品更加复杂,中心是一个茧状的封闭空间,外部环绕着数百个微型投影仪和传感器。
“神经反馈数据稳定吗?”程唯问道,手里拿着电路板。
邓寄蹲在主控电脑前,眼镜片上反射着跳动的代码:“95%匹配度。比预期好。”他抬头看向程唯,嘴角微微上扬,“你确定要这么做?没有彩排,没有测试……”
“就像跳崖时组装降落伞。”程唯咧嘴一笑,“我们最好的作品不都是这样诞生的吗?”
过去五天几乎是不眠不休的疯狂工作。邓寄的视觉感知没有如医生预测的那样恢复,但他们找到了替代方案,利用之前备份的神经数据和程唯的素描记录,重建邓寄眼中的世界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邓寄开始发展出新的感知方式:当程唯描述颜色时,他能“听到”对应的频率,就像某种联觉的替代性补偿。
“好了!”邓寄合上笔记本电脑,“运输车在外面等了。你拿核心部件,我负责传感器。”
程唯小心地捧起一个金属箱,里面装着作品的核心,一枚特制的芯片,储存着邓寄全部的视觉数据和他们的合作记忆。箱子上贴着一张便签,是邓寄工整的字迹:“如果损坏,我们的共同记忆将需要79天3小时重新编译。——邓”
艺术学院展厅已经骚动起来。当程唯和邓寄推着覆盖黑布的装置入场时,人群自动让出一条通道,窃窃私语声如涟漪般扩散。
“那是邓寄?他不是退出合作了吗?”
“听说他的视觉能力消失了,怎么还能做艺术项目?”
“看那个装置!比《色彩频率》复杂三倍不止……”
程唯无视了所有议论,和邓寄一起专注地组装设备。他们的动作默契得像同一个人,不需要言语就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工具或帮助。当最后一条数据线接好时,两人不约而同地深吸一口气。
“准备好了?”程唯低声问。
邓寄调整了一下眼镜,最近他换了一副度数稍浅的,因为医生说他的视力正在“重新校准”。这个过程中,他学会了用程唯的眼睛看世界,就像程唯学会了用他的方式思考。
“评审团五分钟后到。”张可妮小声提醒,“作品名登记是什么?”
程唯和邓寄交换了一个眼神,同时开口:“《虹色枷锁》。”
罗森涛帮忙挂上说明牌,上面写着简洁的介绍:“一种视觉感知综合症的沉浸式体验。请允许自己成为导体。”
评委们如期而至,领头的Chan教授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不起眼的茧状结构:“两位终于合体了?我们很期待看到这个……虹色枷锁。”
“需要两位志愿者体验。”程唯解释道,“最好是从未见过我们之前作品的。”
一位年轻女记者和一位年长的艺术评论家自告奋勇。程唯引导他们进入茧内,帮他们戴上特制的传感器头带和骨传导耳机。
“会不舒服吗?”女记者有些紧张地问。
邓寄摇头:“生理上完全安全。但情感上……可能会很强烈。“
随着装置启动,整个茧亮起奇异的光芒,从外部看像是某种生物在呼吸。观众们屏息等待着,十分钟后,当两位体验者出来时,女记者满脸泪水,而评论家则沉默地站在原地,许久才开口:
“我这辈子从未……这太震撼了。就像被允许借用别人的灵魂看世界。”
很快,队伍排了起来。每组体验者出来后都带着不同程度的震撼,有人沉默,有人激动地描述感受,还有人要求再次体验。程唯和邓寄站在一旁,观察着观众的反应,偶尔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。
“原理是什么?”罗森涛终于忍不住问道,“为什么每个人反应都这么强烈?”
程唯笑了笑:“它不只是展示邓寄的视觉感知。装置会读取体验者的生理信号,同时混合邓寄的数据和我的艺术转化,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感知体验。”
“简而言之,”邓寄推了推眼镜,“它让每个人体验成为我们的感觉。从冲突到理解的全过程。”
当最后一批观众体验完毕,展厅已经沸腾了。媒体记者围着程唯和邓寄提问,闪光灯不断亮起。Chan教授宣布评审团需要时间讨论,但所有人都知道,《虹色枷锁》已经锁定了最高奖项。
人群逐渐散去后,程唯和邓寄独自留在装置前。环形结构在展厅灯光下投下复杂的阴影,像是某种神秘的图腾。
“我们做到了。”程唯轻声说,手指轻轻碰了碰邓寄的手背。
邓寄没有躲开,反而翻转手掌,让两人的指尖相触:“数据显示,87%的体验者表示重新理解了特殊感知人群。”
程唯笑着摇头:“有时候不需要数据,邓寄。看看他们的眼睛就知道了。”